筑波大学、茨城县精神卫生中心和东洋学园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虽然政府调查标准的“社会性蛰居”与精神病学标准的“病理性蛰居”和“非病理性蛰居”的目标人群有一定重叠,但两类人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患病率也不同。
最近的调查显示,日本的“蛰居族”人数已超过170万,全国性的支援需求也日益增加。但迄今为止,关于不同“蛰居族”定义之间的差异的讨论并不多。
对于蛰居的判定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中采用的“社会性蛰居”标准,二是精神病学界提出的“病理性蛰居”与“非病理性蛰居”标准。两项标准都包含“在家中严重社会隔离”和“持续社会隔离六个月以上”这两项,但只有病理性蛰居才包含了“因社会隔离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或痛苦”这一项。此外,政府调查的社交退缩标准不包括那些由于疾病、怀孕或照顾年迈亲属等情况而退缩的人。
本研究对茨城县笠间市的居民调查进行了分析,旨在明确各标准所定义的人群之间的重叠之处和差异之处。
调查发现,在1,137份有效回复中,按政府标准划分为社会性蛰居者80人,按精神病学标准划分为病态蛰居者57人,非病态蛰居者201人。社交退缩包括病理性退缩和非病理性退缩。政府的一项调查还认定,21 名病态蛰居者和 59 名非病态蛰居者被认定为不爱交际。
这些结果表明,符合各个标准的人之间几乎没有重叠,在解释和比较调查结果时必须小心谨慎,以避免对“蛰居族”产生误解。为了向相关人员提供适当的支持,有必要重新考虑现有标准的基础,并不断考虑如何使用这些定义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