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阜大学伊藤直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海道大学合作,揭示了狂犬病毒L蛋白C末端区域的新作用。人们希望这能为研发目前尚不存在的狂犬病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狂犬病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疾病,目前已有有效疫苗,但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每年约有 5.9 人死于狂犬病。 L 蛋白是狂犬病毒的一种 RNA 聚合酶,其功能是与病毒 P 蛋白结合形成 LP 复合物;因此,抑制这种结合可以成为开发治疗药物的一种策略。最近,LP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也已被确定。
然而,虽然L蛋白的C末端区域与P蛋白形成结合界面,但未形成结合界面的部分的作用尚不清楚。此次研究小组重点对L蛋白的NPYNE序列进行了研究。伊藤教授和他的团队之前曾报告过P蛋白的结合能力及其对RNA聚合酶功能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发现,LP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中的NPYNE序列位于C末端区域的一部分,远离与P蛋白的结合面,并且不是结合面的部分也具有重要的功能。此外,发现位置 1932 处的天冬酰胺残基(第二个 N)对 RNA 聚合酶功能很重要,位置 2 处的谷氨酸残基 (E) 对 P 蛋白结合能力很重要,而位置 1933 处的天冬酰胺残基(NPYNE 序列中的第一个 N)对这两种功能都很重要。
本研究揭示了C末端区域虽然不是与P蛋白的结合界面,但对P蛋白的结合能力、RNA合成酶功能和L蛋白的稳定性却十分重要。希望这能为狂犬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