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自然科学研究所国立生理科学研究所和北里大学的合作研究小组发现,诺如病毒在小鼠体内具有两种结构,通过在这些结构之间切换,可以感染细胞。
诺如病毒是全球流行的病毒性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病毒,曾在日本引发多起疫情,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然而,由于能够培养诺如病毒的细胞非常有限,而且对该病毒的结构了解甚少,因此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或疫苗。
因此,研究小组使用一种称为冷冻电子显微镜的设备详细研究了诺如病毒颗粒的结构。结果发现,小鼠诺如病毒有两种不同的同种粒子结构。 发现这两种结构在改变溶液的 pH 值和金属离子(如钙)浓度之间切换。实验表明,一种类型是不易受细胞感染的非感染性结构,另一种是感染性类型。
研究小组将这两种结构的存在归因于避免免疫系统。诺如病毒通过动物的口腔侵入,未经消化而通过胃,感染小肠细胞。因此,认为非感染性结构通常会欺骗这种免疫系统接近目标小肠的细胞,最终转化为感染性结构进行感染。
这一次,人类诺如病毒的两种结构首次在同一毒株(GII.2毒株)中得到证实,但结构如何转换尚不清楚。未来的研究有望阐明人类诺如病毒的结构变化和感染机制,从而导致治疗剂和疫苗的开发。